范围和效果
中心建立了一个开放、高效的运行机制,除校内开放外,还和其他高校或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,承担校外的实验教学,与企业联合进行科研及工程开发,与国内多家仪器设备公司联合开发教学仪器与培训,与知名公司联合建设实验室,与国内外诸多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,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。 图2-5-1 材料分析研究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图 |
1、校内全方位多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
1)教学管理现代化
将实验室开放与大仪共享实时监测体系、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、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相结合,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数据采集、传输、统计和分析,学生开放实验自动推送和实验过程无人化管理。实验中心有专用实验教学网络,可提供丰富的网上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实验教学管理。学生利用网络可进行网上选课、预习、辅导、网上实验等。
2)虚拟实验自主化
中心现有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共大多数实验室每周7天、每天三个单元均安排实验教学任务。实验室在正常教学任务安排之外,通过开放管理控制系统,实现时间、设备、内容的开放,其中综合创新类实验室包括假期在内全面开放,进一步提高了实验场地、设备、教师和时间的利用率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实验的时间,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。
3)资源利用自主化
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室采取不同的开放模式,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。主要特点为:除实验课外,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。学生所做实验可以是重复的,可以是选做的,也可以是自选的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,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;也可以自带项目进入计算机硬件实习基地进行程序设计、工程训练;对课程设计、工程训练、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全方位开放;研究生直接参与实验室的辅助教学、管理与实验室建设,这给研究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践环节;实验室对全校教师全面开放。
2、与其他高校实现资源共享
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除对校内师生开放外,还和其他高校建立了合作机制,参与其他高校的实验室建设,实现了校内外资源共享。中心与北京科技大学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西北大学、西安理工大学、西安科技大学、陕西师范大学、青岛理工大学、青岛科技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太原理工大学、太原科技大学及兰州理工大学等在内的学校建立了广泛的资源共享,每年接待实习学生超过500人。与兄弟院校间的实验教学和经验交流,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建设的水平,同时也起到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。
3、服务产业,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及技术支持
1)结合企业需求,开展“定制型”工程硕士和博士的培养
结合企业需求,将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机融入工程类硕士、博士教学计划中,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。在2008年、2010年和2012年,与西航公司联合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班,已毕业40余人,在校20余人。2013年,与中色(宁夏)东方集团公司联合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班,招生人数35人。2008、2010和2012年,与贵州航空工业职工大学联合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班,已毕业30余人,在校15人。2008年和2010年与西部超导联合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班,已毕业50余人。2014年开设了工程博士班的探索,已招收来自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等单位的学生4名。
2)为企业员工开展技术培训,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
在材料3D打印和塑性成形的虚拟仿真技术领域,为企业开展短期培训,提升其在材料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。目前西工大的材料专业已经为上海、成都、哈尔滨等多地的众多材料相关企业开展了技术培训。已经为成都飞机工业有限集团公司、西安飞机工业有限集团公司、沈阳飞机工业有限集团公司、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、哈尔滨飞机工业有限集团公司航天一院、航天四院、航天六院、航天七院、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25所、中国兵器205研究所、工程物理研究院、宏远锻造、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关于3D打印、塑性成形方面的虚拟仿真技术培训。培训人数超过1000 人。通过上述活动,进一步提高了中心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材料产业的影响力。